夹竹桃-功效及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生活养生

别名异名

拘那夷、拘擎儿(《竹谱详录》),棋那卫、柳叶桃(《花历百泳》),叫出冬 (《中国树木分类学》),水甘草(《现代实用中药》),九节肿、大节肿(《湖南药物志》),白羊桃(《云南中草药》)。

药理作用

1、本植物地上部分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叶的效价经用豚鼠法检定约为洋地黄的一倍,口服吸收不完全,最高达52、7%,而茎、皮与木质的效力较强。

2、用镇静剂量时,部分小鼠的心率显著减慢,加大剂量,对心率的影响也特别显著。

3、叶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4、本品叶煎剂和醇提水溶液灌胃均可使小鼠活动减少,表现安静。

5、本品叶水煎剂灌胃,小鼠之最高耐受量为8 克/公斤,其水浸剂灌胃,小鼠之最高耐受量为4、17克/公斤。叶毒性反应与洋地黄相似,唯呕吐反应较明显。
6、毒性:夹竹桃叶的霉性反应类似洋地黄,主要表现在胃肠道紊乱及心率不整。煎煮的时间,可影响其毒性。

加工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品入药。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心、肺、肾三经。

功效主治

1、温阳利水,主治心肾阳衰,水邪凌心,而见心悸。此证多由心阳虚而水饮上泛所致。

2、祛平喘, 可用治风寒袭肺之喘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皮毛,内合于肺,肺失宣降,发为喘息。

3、散瘀止痛 主治跌打肿痛及闭经。

4、镇痉熄风,本品可用治癫病。

5、鉴别应用,夹竹桃与炙甘草,甘草甘、乎,归心经,功效补脾益气。可用于脾虚不运。化源不足,气虚血弱,血不养心之心悸,头晕,体赢,气短等证;夹竹桃辛、温,归心经,功效温阳利水,主治心肾阳衰,水邪凌心,而见心悸。二药同可用治心悸、头晕、无力等证,是为相同之处。但炙甘草主用于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脉气之心悸证。夹竹桃主用于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惊悸证,是为同中之异。

用法用量

内服:0、3~0、9克,煎汤;研末,0、1—3克。外用:捣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炙甘草为使。

2、孕妇忌服。不宜多服久服。

3、阴虚火旺者慎用。

【配伍应用】

1、配炙甘草炙,功能有二,一为补心气,温心阳之力增强;一为炙甘草可缓和夹竹桃的药物毒性反应。

2、配桂枝,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增强。

3、配麻黄,平喘止咳,解表散寒。黄利水消肿。

方剂制剂

1、治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方(《湖南药物志》): 夹竹桃绿叶(不老不嫩者),用湿布拭净,于60℃一70℃低温下烘干研末。成人第一日用一分至一分二厘,分二至三次服;第二、第三日,每日八厘至一分二厘,分二至三次服,至病情好转,可减为每日三厘或更少量。

2、治哮喘方(《岭南采药录》) :夹竹桃叶七片,粘米一小杯。同捣烂,加片糖煮食之,但不宜多服。 3、治癫病(《云南中草药》) 夹竹桃小叶三片,铁落二两。水煎,日服三次,二日服完。

夹竹桃

(夹竹桃)图片源于网络

相关内容: 中药大全
『 猜你喜欢 』
  •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枳壳是什么 枳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是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枳壳在我国多地都有生产,以湖南和江西的产

  • 洋金花的功效作用-曼陀罗

    【正名释名】始载于《药物图考》。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其原植物又名曼陀罗花。旧《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

  • 开金锁的功效与作用

    本药又名金荞麦、苦荞麦根等。 【性味与功效】 味甘、涩、微苦,性凉。功效:清热解毒,散风化痰。 【传统应用】 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痰臭,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病症。 【主

  • 三棱的功效与作用

    本药又名京三棱。 【性味与功效】 味苦、辛,性平。功效:破瘀散结,消积止痛。 【传统应用】 主治血滞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瘢瘕积聚;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

  • 桉叶的功效及作用

    桉叶介绍 桉叶苦辛,辛可散风,苦能燥湿,故有祛风除湿之功,用治痹证,湿疹、疥癣等证。 【正名释名】始载于《四川中药志》。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桉叶者,乃兰桉树叶简称,微有

  • 醉鱼草的功效及作用

    内容导读: 始载于《本草 纲目》。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 全草。渔人采花及叶以毒鱼,尽圉圉而死。故名。 【别名异名】醉鱼儿草(《履岩本草》),闹鱼花、鱼尾草(《本草纲目》),痒见消

  • 喉咙草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佛顶珠、地胡椒、五岳朝天、小虎耳草(《草木便方》),铜钱草、白花草 (《中国树木分类学》),索河花 (《植物名汇》),五朵云、汉先桃草(《中国药植志》),喉癣草(《浙江中医杂

  • 白前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石蓝、嗽药(《唐本草》)。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 药理作用 所含皂甙有祛痰作用。 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入肺经。 功效主治 1、止咳化痰,白前辛微温,辛能散

  •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知母图片-副作用

    性味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清热降火,滋阴润燥。主治热病温病高热、烦躁、口渴等症;肺热咳嗽、痰黄、发热等症。也用于虚劳发热、阴虚内热和消渴等病证。 (知母)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 中医里的九大仙草

    中医里的九大仙草:石斛、雪莲、首乌、人参、茯苓、灵芝、虫草、珍珠、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