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的功效与作用_食用方法

来源:未知 作者:养生铺养生网

钓藤的别名异名

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钩藤钩子(《小儿药证直诀》),钓钩藤(《滇南本草》,莺爪风(《草木便方》),嫩钩钩(《饮片新参》),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钩丁《陕西中药志》),倒挂金钩,钩耳(《湖南药物志》)。

钩藤

(钩藤)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钓藤药膳选方

天麻钩藤饮(一)

【组方】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效】缓解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摘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出处】春季养肝缓解高血压_健康之路20130328李军祥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二)

【药材】天麻10克,钩藤10克。

【做法】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服用,一日用量。

【适用人群】肝阳上亢者。

【出处】天麻配钩藤的作用_柴胡配白芍的作用_健康之路20170331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鸭子煲

【用法】天麻片100克,钩藤30克,鸭子1只,共炖至鸭熟,加食盐等调味。

【适用人群】缓解肝阳上亢。

【出处】天麻配钩藤的作用_柴胡配白芍的作用_健康之路20170331

天麻钩藤鸭子煲

加工炮制

1、净制拣:去杂质,去时、洗净,晒干。

2、切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者,用水淋洗,润软,切段,干燥。

3、炮炙蒸制:取钩藤蒸1―2小时,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二经。

功效主治

1、息风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经,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经之热而息风定惊止搐。正如《本草纲目》曰:“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予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故常用治疗厥阴抽搐、小儿急惊、小儿夜啼、妇女子痫、小儿惊风等各种抽搐疾痛。

2、清热平肝:钩藤甘微寒、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药性赋》曰:“钩藤甘寒专解痉,功在清热息肝风”。《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故临床常治疗肝经有热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风热头痛,高血压,疹出不畅等证。

3、透疹:钩藤甘微寒,质轻味薄,轻能透发,寒能解热。故有透疹之功。小儿麻疹,水痘、风疹疾病,疹出不畅、均可选用。

4、鉴别应用:钩藤与菊花、两药均能平肝和疏泄风热之邪,对于肝经风火上炎之头痛目眩及风热外感头痛目赤证,常相伍为用。但钩藤偏于熄风止痉,菊花偏于疏风泄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5―9克;或入散剂。

钓藤的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

钩藤煎剂0.1克/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剂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剂量50~100倍也不能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运动障碍,与现有的催眠药,镇定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御运动性条件反射也证明,钩藤煎剂1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表现在使部分大鼠阳性条件反射破坏,条件反射时延长。对分化抑制和非条件反射皆无显著影响。用索库托夫氏家兔后肢屈曲反射的地方也证明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其冲动总合能力减弱。在豚鼠的实验性癫痫的治疗中,用钩藤乙醇浸膏后3―8天,能制止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3天恢复治疗前状态。其作用较为缓慢,有效量与中毒剂量甚接近,因而治疗期间,动物皆较软弱,体重减轻。对中枢运动性分析器兴奋性增高状态,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钩藤碱为吲哚类衍化物,故可能对精神方面有特异作用,有人将其与育亨宾,利血平作了一般药理学试验的比较,认为三者是不同的(如在蛙,鼠身上,利血平引起镇静、育亨宾引起痉挛,钩藤碱则引起运动麻痹及呼吸抑制)。

2、降压作用

钩藤煎剂对麻醉犬(0.05克/公斤),兔(2~3克/公斤)和实验性大鼠(5克/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压作用。对在颈部切除二侧减压神经、窦神经后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压的家兔,钩藤煎剂的降压效果与萝芙木全碱相似。煎煮时间过久或不够(最好煎15分钟以内)会影响降压效果。钩及茎枝(即单钩、双钩及与其相邻之较细茎枝)降压效果较好;老枝(无钩,直径在0.5―2厘米)降压效果很差。在分析钩藤煎剂的降压原理时发现,降压不受阿托品影响,而在切除颈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即显著减弱。对离体蟾蜍心脏无显著抑制。在离体兔耳的灌流上,亦无直接扩张血管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乃是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引起,大剂量则对后者起直接抑制作用。钩藤碱的盐酸盐20毫克/公斤对麻醉猫静脉注射,或20一50毫克/公斤给肾性高血压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与总碱或煎剂相似。钩藤总碱在离体兔耳标本上,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角。钩藤碱对其它动物亦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短,远较利血平为差,降压后可随之为血压上升。此外钩藤能抑制离体肠管,兴奋大鼠离体子宫。

3、毒性作用

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钩藤煎剂为29.0±0.8克/公斤:钩藤总碱为144.2±3.1毫克/公斤:钩藤碱为162.3毫克/公斤:总碱口服为514.6±29.1毫克/公斤。在亚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钩藤煎剂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天,无中毒症状。钩藤碱50毫克/公斤连续给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

钓藤的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最能盗气,虚者勿投”《本草从新》。

2、“无火者勿服“《本草从新》。

配伍应用

1、配天麻:钩藤清热熄风。天麻熄风祛、平肝止痉、稍兼温燥。二药合用,钩藤之清能减天麻之燥,平肝熄风、两无弊害。既治肝风内动,风痰上扰之头晕目眩,头重脚轻,走路不稳,手足麻木。

2、配薄荷:钩藤甘微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薄荷清热疏风、透疹、清利咽喉、头目。钩藤偏于清,薄荷偏于散。二药配伍,祛风热,利咽喉,平肝风,对小儿初起风热有预防抽搐之效。也可治疗风阳上扰之头胀头痛,头晕目眩。钩藤入煎荆宜后下,不可久煎。

3、配牛膝:钩藤甘寒、质轻味薄,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并能降压。牛夕苦酸平,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引血下行以降压。两药配用,…清一补,清上补下,平脬熄风。可治头晕目眩,头胀头痛,半身麻木,膝软乏力。

4、配全蝎:钩藤清肝泄热雨平肝阳,熄风镇痉,治肌肉跳动,手足抽搐。全蝎熄风止抽,通络止痛,解毒散结,能弓}各种风药直达瘸所。对于频频抽动,手足震颤、止痛作用均强。二药合用,清热熄风,通经止痛。可治肝风内动,头晕、口眼歪斜、四肢抽搐、烦燥不安等证。

5、配菊花:钩藤清泄肝热而平肝阳,熄风镇痉。菊花长于平降肝阳,疏散风热。二药合用,一疏一清,平降肝阳,清热祛风。对外感风热或内伤肝阳上亢引起之头晕目眩,均可应用。

6、配紫草:钩藤质轻味薄、有透发清热之力。紫草甘寒、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两药合用、透疹之力较强。用于疹出不畅。《本草正义》:“濒潮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子、紫草茸等分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发斑,即是痘疮及子,非今人时病中之能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相关内容: 中药大全 钩藤
『 猜你喜欢 』
  • 石斛的种植技术

    种植方法 1 分株繁殖: 选择生长较密的值株,开过花后,将其从盆中取出,除去老很从丛生茎的基部切开。分切时尽最少伤根系,只掩剪开相互连接的很状呈部位,根部用手位开,不必用刀切

  • 女贞子的功效与作用-女贞子树图片

    【性味与功效】 味甘、苦,性平。功效:滋阴养血,柔肝明目。 【传统应用】 主治肝肾不足之头晕、耳鸣、目糊、乏力、头发早白等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二至丸(《证治准绳》

  • 没药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平。功效: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传统应用】 主治闭经、痛经。跌打损伤,脘腹疼痛,风湿痹痛,以及疮疡作痛,渍破后久不收口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

  • 草豆蔻-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豆蔻(《名医别录》),草蔻(《本草从新》),偶子(《中药志》),草蔻仁,假麻树,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草豆蔻)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药理作用 草豆蔻水煎剂(0.25-0.75%)对豚

  •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内容导读: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又名广豆根。 北方许多地区用的山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处方名:山豆根、北豆根。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又名广豆根。 北方

  • 柏子仁-功效与作用

    别名异名 柏实(《神农本草经》),柏子、柏仁(《本草经集注》),侧柏子(《日华子本草》)。 (柏子仁)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主要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药理作用

  • 蟑螂的功效及作用-药用价值

    别名异名 蜚(《尔雅》),赃郎(《本草纲目拾遗》),偷油婆(《分类草药性》),黄贼(《陆川本草》)。 化学成分 表皮含有巩膜质。全虫含蜚蠊酸(blattic acid)。消化道内有数种消化酶。其背部,尾

  • 冬葵子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冬葵(《本草经疏》)、葵(《诗经》),葵菜 (《说文》),蘬(《广雅》)露葵(《尔雅翼》),冬葵菜 (《救荒本草》),滑菜(《本草纲目》),

  • 地肤子-功效及作用-地肤子图片

    别名异名 地葵、地肤 (《神农本草经》),地麦(《名医别录》),落帚(《日华子本草》),独帚(《图经本草》),王蔧(《尔雅》)),白地草 (《本草纲目》),黄蒿(《本草逢原》)。 (地肤子) 药理

  • 荜拔-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荜拔(《唐本草》),荜拔梨、阿梨诃吔 (《酉阳杂俎》),椹圣(侯宁极《药谱》),蛤蒌(《赤雅》),鼠尾(《中药志》)。 药理作用 荜茇中提出的精油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