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整理

别名异名

杏核仁(《神农本草经》),杏子(《伤寒论》),木落子(《石药尔雅》),杏梅仁(《浙江中药手册》)。

主要成分

本品含苦杏仁甙、脂肪油、糖分、蛋白质、树脂等。

甜杏仁

(甜杏仁)

药理作用

1、抑制呼吸中枢: 苦杏仁甙在其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氢氰酸,微量的氢氰酸有抑制呼吸中枢作用,从而使呼吸减缓而有止咳平喘作用。

2、缓泻:杏仁含有多量的脂肪油,内服有缓泻作用。

3、杀菌:苦杏仁油能杀死伤寒及副伤寒杆菌。

4、杀虫:体外试验证明。苦杏仁油能杀死蛔虫、蚯蚓等。临床应用对蛔虫、钩虫、蛲虫皆有效,且无副作用。

5、毒性:杏仁所含的苦杏仁甙,水解后产生大量的氢氰酸,对延脑各生命中枢先刺激而后麻痹,并能抑制酶活性,阻碍新陈代谢,引起组织窒息,且有溶血作用,因此临床不可大剂量应用,否则会引起中毒。

加工炮制

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皱起捞出浸入凉水中,脱去种皮,晒干簸净。

性味归经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肺、大肠二经。

功效主治

1、止咳化:本品甘寒生津,润燥止咳,多用于燥热伤肺,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如浅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大便干,小便短少,舌红,苔薄黄,脉小而数。风燥伤风,津液被烁,故喉痒干咳而无痰。或痰稠不易咯,燥胜则干,故咽干鼻燥,大便于而小便少,燥热伤肺,金失清肃,频频作咳,甚则胸痛,初起兼有表证者,因风邪外束,卫气不和而身热,必见微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小而数,皆为燥热之证。治宜润燥止咳,为甜杏仁之所宜。故金李东垣《珍珠囊》曰:“除肺热,治上焦风燥。”

2、润肺补虚:本品味甘而润,性平不温,益肺阴,化燥痰,用治虚劳咳喘最效。虚劳咳喘,多见肺肾两虚,久病净愈,干咳少痰,痰粘而咯之不易,或痰中挟血,或咯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颧红,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常由病久阴津耗伤,或邪热久羁,烁伤肺肾之阴,阴液亏损,肺失濡养。症见于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久病及肾阴虚火旺,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夜寐盗汗。热伤肺络则咳痰带血,甚或咯血。阴液不足,口干咽燥,金破不鸣,声间嘶哑,舌红少苔,脉来细数,均为肺肾阴虚之象。治宜滋阴养液,肺肾同补,选用甜杏仁。《本草便读》曰:“用于虚劳咳嗽方中,无苦劣之性耳。”且有金水相生之妙,最为合拍。

3、润燥通便:本品治血虚津亏,肠道失润,而致便秘者,或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无水行舟;或新产后及崩中漏下之后,亡血亡津;或痈疽病后,耗伤阴液;皆使肠道失润,大便秘结不下,或下如羊粪,涩滞难行。《景岳全书》道:“秘结证,凡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方,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虽今日暂得通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药矣。”

此等之证,宜用甜杏仁,滋阴养血,润肠通便。《长沙药解》即用本品“润大肠”,每每良效。

4、益气和中:中焦属脾胃,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漏,舌质淡白,脉象细缓。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导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医方考》曰:“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语言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而知其气虚矣。”四诊合参,当知脾虚不运,胃纳呆滞,司运无权,化源先竭,法宜益气健脾和胃,甜杏仁甘平,大补中气,健脾和胃,更兼通利,正合《内经》所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以通为补之义。

鉴别应用

1、甜杏仁与苦杏仁前者甘寒,后者苦温,甘主补而苦主泻,寒清热而温散寒,虚嗽热嗽宜甜杏仁,实嗽寒嗽宜苦杏仁,功效虽同,寒热虚实则异也。

2、桃仁与甜杏仁二药皆为果仁,质润而降,通利大便。金・李杲《长沙药解》曰;“桃仁,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病在气分,舌质正常,用甜杏仁润肠通便;病在血分,舌质紫暗,用桃仁破血散结。论主治功效相同,论病因、病机则异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恶黄耆、黄芩、葛根

2、畏草、犬肉。

3、风寒初起,咳嗽,痰湿较重者慎用。

【配伍应用】

1、配五味子: 《赤水玄珠》曰:“杏仁得五味,则止嗽,”宜用甜杏仁与五味子相配,酸甘化阴,润燥生津,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或劳伤咳嗽,阴虚火旺,咳痰带血。

2、配陈皮:治虚秘,二药相合,其力倍增。《本草纲目》曰:“虚人便秘,不可过泄,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魄门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用陈皮佐之。”《本草从真》示曰:“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故二药合用,润肠通便,是为佳对。

3、配枳壳、苏梗《慎柔五书》曰:“虚损大便燥者,用杏仁、枳壳、苏梗,则能去宿粪。”甜杏仁润肠,枳壳、苏梗行气,魄门主收闭,为气之通道,三药相伍,开门闭,通气道。则宿粪自去。

4、配生姜甘草: 《本草钩元》同生姜、甘草而即润大便,”生姜和胃,甘草补脾。脾胃调和,生化有源,甜杏仁再助其润肠滑肠之功。三药合用,大肠润,便自通。
5、配桑叶:治外感温燥。邪在肺胃,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二药合用,清宣燥邪,润肺止咳,本证邪气轻浅,量宜轻清,且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温病条辨》曰:“轻药不得重用”,即是此意。

6、配石膏:治温燥伤肺之重证,燥热伤肺,肺失肃降,见气逆而喘,胸胁满痛;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见身热头痛,于咳无痰外,并见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脉虚大等气阴两伤之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切忌辛香苦燥之品,重损阴气,甜杏仁润肺燥,生石膏清肺热,二药相合,燥热去而肺阴复,诸症息平。

7、配麻仁: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此乃《伤寒论》脾约证,胃有燥热,脾津不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因而大便干结,治当润肠通便,麻仁通便润肠,杏仁降气润肠,二药合用,肠润热泄,大便自通。

8、配白芍:甜杏仁质润多脂,白芍益阴增液,二药合用,涌泄下行,增水行舟,有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此乃液干多面热结少,故取二药滋阴润燥,临床不可乱投。

相关内容: 中药大全
『 猜你喜欢 』
  • 穿心莲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

    药用穿心莲与食用穿心莲不是同一种植物。本文主要讲述的主要是食用穿心莲的功效与作用。 穿心莲清热解毒的作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缓解秋燥的中药。穿心莲对于秋天的眼干、鼻干、嘴

  • 糯米香叶-图片

    糯米香叶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因其叶香味类似新鲜的糯米散发的清香,因此得名糯米香。糯米香叶可作为茶的一种香料,阴干后加入到茶水中,香气特别浓糯米清香味。人在烦燥的时候

  • 茴香苗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茴香苗介绍 【别 名】茴香苗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作用】功能温肝肾,暖胃气、散塞结,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妇女痛经,少腹

  • 竹茹的功效作用

    竹茹【正名释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本品为淡竹之中间层,其形如竹,故名竹茹。【别名异名】竹皮(《金匮要略》),青

  • 点地梅的功效

    点地梅在上海地区野生的,开的是白花,又名白花珍珠草。西部地区开的是红花,又名大红花点地梅,是一味藏药。 味苦、涩,性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上海地区用于治疗风火赤眼

  • 辛夷花-功效及作用

    正名释名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木兰科植物辛夷、望春花、玉兰的干燥花蕾。本品含苞未放 的花蕾如夷,夷者气味辛香也;夷、夷谐音,故名。 别名异名 辛矧、候桃、

  • 草石蚕的功效及作用

    草石蚕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予《本草拾遗》。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本品根似石蚕,以草入药,故名。 【别名异名】甘露子、滴露 (《饮膳正要》),甘露儿(《救荒本草》),地

  • 浮萍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苹(《尔雅》),水萍、水花(《神农本草经》)、浮萍、藻(《尔雅》),萍子草(《补缺肘后方》),水白、水苏(《别录》),小萍子(《本草拾遗》),浮萍草 (《本草图经》),水藓(《品汇精

  • 白石英-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石英(《纲目》)。 药理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人体吸收的硅(Si),不仅对心脏疾患和癌症有特殊疗效,而且硅还能维持血管壁的弹性,以免硬化。 (白石英)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

  • 地椒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地花椒(《海上名方》),百里香(《植物学大辞典》),山椒《中国药植图鉴》),山胡椒(《辽宁经济植物志》)。 药理作用 1、抗菌:本品含挥发油,有防腐、消毒作用,可用于口腔、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