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功效与作用

来源:养生铺养生网 作者:网络整理

淡豆豉是什么

豆豉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出来的,到东汉时代成为应用广泛的药材。淡豆豉别名:香豉、淡豉,由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淡豆豉呈椭圆形,表面黑色,皱缩不;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具有发汗解表,补虚除烦,宣发郁热,补肾安胎、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等。

豆豉

豆豉的分类

1、按发酵微生物的不同分为细菌类和霉菌类,霉菌类按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又可分为米曲酶、毛酶、根酶等。只有以枯草杆菌发酵而成属于细菌类的豆豉(如:纳豆),其它都属于霉菌类的豆豉。细菌类的豆豉会出现拉丝状。

2、按形态分:按水分的少、中、多分为干豆豉、湿豆豉、水豆豉。

3、按加不加盐分:加盐的叫咸豆豉,不加盐的叫淡豆豉。咸豆豉多用做调料,淡豆豉多用于药用。

4、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两种。以黑褐色或黄褐色、鲜美可口、咸淡适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气者为佳。

淡豆豉(www.yangshengpu.com)

淡豆豉(www.yangshengpu.com)

功效与作用-选方

1、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2、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3、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4、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5、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6、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7、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a href='https://www.yangshengpu.com/zy/zhong-yao/' target='_blank'>中药</a>-淡豆豉

(中药-淡豆豉)

选方收集

葱豉汤

【配方】淡豆豉50克、葱白3根;

【制作】加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

【功效】顿服发汗,如果不出汗,加倍服用一次。用于早期轻微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患者。

抗衰降脂饮

【配方】淡豆豉10克、生姜5克、陈皮3克;

【制作】煎煮10分钟,每天早晨服用。

【功效】消食降脂,保护心脑血管。

【适应症】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凝、动脉硬化、更年期综合症、食少腹胀、大便不畅等兼有热症者。

【出自】养生堂20141126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豆豉和胃方

【组成】淡豆豉10克、萝卜15克、陈皮10克。

【用法】煮水喝,一天三次。

【功效】治疗积食

【出处】养生堂20160307豆豉的功效

豆豉解表方

【组成】淡豆豉10克、香菜根10克、葱白5克、姜10克。

【用法】煮水,一天三次。

【功效】治疗风寒感冒。

【出处】养生堂20160307豆豉的功效

豆豉解表方(二)

【组成】淡豆豉10克、萝卜15克、白茅根15克。

【用法】煮水,一天三次。

【功效】治疗风寒感冒。

【出处】养生堂20160307豆豉的功效

栀子豆豉汤

【配方】炒栀子10克、豆豉10克。

【主治】心烦、入睡困难、烦闷难受、胸闷憋气、有食欲但吃不进去。

【解析】临床用豆豉除烦,往往要搭配上栀子合用。豆豉透热于外宣解,栀子导热下行清泄。此二药合用,是《伤寒论》当中著名的方元,被称为栀子豉汤。

【出处】养生堂20160307豆豉的功效

功效与作用-记载

1、“曲蘖盐豉千瓦”——《史记》(曲:一种发酵剂;蘖:一种植物;豉:豆豉)

2、“幽菽”,大豆煮熟后,经幽闭发酵而成,后更名为豆豉——《中国化学史》

3、鉴真和尚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日本·《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

4、“淡豆豉有安胎孕的功效”——清·《会约医镜》罗国纲

5、"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明·《本草纲目》李时珍

6、"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清·《本经逢原》张璐

7、"安胎孕。"——《会约医镜》

8、"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西汉·《名医别录》刘向

9、"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唐·《药性论》甄权

10、"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日华子本草》(年代作者不详)

11、"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珍珠囊》张元素

12、“释饮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东汉·《释名·释饮食》刘熙

13、“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淡豆豉)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4、“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明·《本草汇言》倪朱谟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适用宜忌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血栓患者。

《本草经疏》:"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相关内容: 中药大全 豆豉的做法
『 猜你喜欢 』
  • 玉米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

    主要介绍:玉米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多吃玉米的好处,玉米对减肥有没有作用,哪种玉米最好消化,如何挑选玉米,巧取玉米粒,玉米须的主要功效等相关内容

  • 猴头菇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

    猴头菇介绍 猴头菇因外形酷似猴头而得名。猴头菇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 燕窝、鱼翅)之一。猴头菇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和素中荤之美

  •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图片【高清】

    黄柏是什么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原名黄檗,檗意通襞,意思是衣服上的皱褶,黄檗树皮厚实,纵向沟裂明显,故名檗,其色黄,故称黄檗,现在简化为黄柏。黄檗主要分布

  • 钟乳石的功效与作用

    钟乳石味甘性温,入肾经,有补肾壮阳之功,常治疗腰膝无力,阳痿,消渴等症。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少量镁及极少量酸不溶性残渣。 药理作用 有收敛、止血、制酸的作

  • 南瓜子的功效及作用

    南瓜子有杀虫之功效,常用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如绦虫病、蛔虫病。《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南瓜子:“白南瓜子性甘平,驱虫止咳入胃经。壅气滞膈食宜忌,增乳保健功效灵”。

  • 地榆-功效与作用

    别名异名 白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涩地榆(《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连鞍薯(《广西中兽医药植),山红枣根(《河北药材》),赤地榆、紫地榆(《中药志》),枣儿红(《贵阳民间药草》

  • 藕节-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藕节疤(《中药志》),光藕节(《江苏植药志》)。 化学成分 藕节含鞣质、天门冬素。 药理作用 实验证明,能缩短出血时间。 (藕节)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加工炮制 藕节:取原药材,

  • 中药红娘子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樗鸡(《神农本草经》),灰花蛾(《本草纲目》,红娘虫(《药材资料汇编》),红女、红姑娘 《四川中药志》),么姑虫(《中药志》)。 (红娘子)图片源于网络 药理作用 本品可引起炎

  • 阿魏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熏渠(《唐本草》),魏去疾(候宁极《药谱》),阿虞、哈昔泥(《本草纲目》),形虞(《酉阳杂俎》),五彩魏(《中药志》),臭阿魏(《新疆中草药手册》)。 药理作用 1、抗凝血,水浸剂

  • 番木瓜的功效及作用

    内容导读:【别名异名】石瓜(《品汇精要》),万寿果(《肇庆府志》),蓬生果、乳瓜(《岭南杂记》),番瓜,(《植物名实图考》),木瓜(《台湾植物名录》,广西木瓜、木冬瓜(《陆川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