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信誉最好的十大平台-澳门新莆京游戏网站

来源:养生铺养生网 作者:嘟嘟

桂皮桂皮(又叫肉桂)性味辛散、温热,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中药学的理论认为,桂皮有补益阳气的作用。能扶助体表的阳气,风寒表虚有汗最适宜。《伤寒论》共有112方,其中含有桂枝(桂皮)的方剂共有39个,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等。

在宋代以前桂枝与桂皮不分,直到南宋才正式把桂枝和桂皮分成两个药品来用。

功效与作用

1、治疗寒性腹痛、腰腿痛

做法:将桂皮、丁香分别研成粉,按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装入沙布袋中,敷在受寒引起疼痛的部位,保持6~8小时。

适应症:腰肌劳损性疼痛(敷在命门穴肾俞穴),寒性的腹痛,寒性的肩凝,寒性引起的腰腿痛。

2、桂皮羊肉

组成:羊肉500克,桂皮5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

功效作用:天寒时,最适合用肉桂来羊肉汤,可以起到温中健胃、治腹冷,暖腰膝、壮肾阳的作用。

桂枝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

选方收集

自制暖腿外敷方

【做法】肉桂、蔓荆子、紫荆皮、威灵仙按2:2:1:1打粉用蜂蜜或饴糖调和成糊状,将糊状的药粉糊在八层宣纸上,贴在膝关节上,用8字绷带缠绕法固定即可。

【出处】健康之路20160112老寒腿暖过冬-中医治老寒腿

暖腿外敷方

(暖腿外敷方)

桂皮山楂

【组成】桂皮6克,山楂肉10克,红糖30克。

【制法】以水煮熬桂皮,山楂,滤汁放入红糖调 匀热饮之。

【[功效】温胃散寒,消食导滞。适用于因寒气与食积,阻滞于胃而引胃脘而引起的胃脘闷痛,饮食不下,面黄无华,喜热食而恶寒凉者。

【注】桂皮 辛甘温,功能温中暖胃;山楂消食导滞,加糖益中而缓急痛。故此饮对老年及幼儿消化力弱,偏寒者,颇为相宜。

【出处】网络收集。

桂皮挑选

优质桂皮

1、肉桂以皮细肉厚数以千断面紫红色油性大。

2、气香浓烈,香气厚味甜微辛辣。

3、嚼之渣少。

劣质桂皮

1、皮粗肉薄。

2、气味淡,甜味少。

3、潮湿发霉。

4、味苦者为伪品。

相关古籍记载

《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

讲桂皮的视频

1、养生堂视频20140411桂皮的作用

『 猜你喜欢 』
  • 治疗痔疮的偏方

    本文介绍:治疗痔疮的最佳偏方,有什么偏方可治疗痔疮,槐枝治疗痔疮,槐花治疗痔疮。将槐枝煎水,去药渣坐浴,每天2~3次,一次20分钟,可以达到缓解疼痛、治疗痔疮的作用。

  •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草果图片

    养生铺养生网(www.yangshengpu.com)介绍草果的功效与作用,草果是姜科豆蔻属植物草果的果实,别名草果仁、草果子。味辛,性温,无毒。入脾经、胃经。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的功效。

  • 蛤蚧的配伍应用-方剂制剂

    内容导读:1.人参蛤蚧汤(《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杏仁、甘草、知母、桑白皮、茯苓、贝母。主治久病体虚,兼有肺热之气喘咳嗽,痰中带血,或面目浮肿等。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 肉豆蔻的配伍应用及方剂

    内容导读:补骨脂为之佐,五味子,吴茱萸为之使。忌生铁,铜。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本草经疏》)宜忌配伍 【和

  • 续断的配伍应用-方剂制剂

    内容导读:配山药,山药甘平,补脾胃之阴,强肾固精而止带,续断补益肝肾,且又能安胎止漏,涩精止遗,二药配用,可治疗精滑梦遗,五更泄泻。【配伍应用】 1.配杜仲,《本草述钩元》

  • 淫羊藿的配伍应用

    内容导读:“薯蓣为之使。”(《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得酒良。”(《日华子本草》)。宜忌配伍 1.薯蓣为之使。(《本草经集注) 2.紫芝为之使,得酒良。(《日华子本草》)

  • 古代名方中用到益智仁的药方

    内容导读:分清饮(《奇效良方》) 益智仁(酒浸一宿)、石菖蒲、白茯苓、天台乌药、川萆薢、炙甘草。主治:清浊相干,小便白浊 古代名方中用到益智仁的方剂制剂: 1.萆薜分清饮(《

  • 钟乳石的用法与各家学说-方剂制剂

    内容导读:钟乳酒(《千金方》) 钟乳150克,附子、甘菊各60克,石斛、苁蓉各150克。上五味,以清酒三斗浸。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主治虚损,通顺血脉,极补下气。 方剂制剂 1.钟乳

  • 人乳的用法-方剂制剂

    内容导读:1.治失音不语方(《摘元方》)人乳竹沥各二合,温服。 2.治月经不通方(《千金方》)》日饮人乳三合。 方剂制剂 1.接命丹(《摄生众妙方》)人乳二酒盏。香甜白者为佳。以

  • 蜈蚣的各家学说和文献记载

    内容导读: 1.《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蜈蚣开小儿口噤。堕孕妇之胎。更治蛇毒。蜈蚣,味辛温有毒。用当炒熟,主杀三虫。生则令人吐泻,不堪入汤药。 2.《本草经疏》:“小儿惊风,口